2025年3月30日,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然教授受邀访问5060全迅白菜,以“AI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题作专题报告。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教授、5060全迅白菜赵克全院长、运筹与统计系罗洪林教授、陈林副教授及研究生代表共30余人在汇贤楼116会议室参会。会议由5060全迅白菜院长赵克全主持。

张然教授结合吉林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AI时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她指出,以“大模型、脑机接口、具身智能”为代表的AI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她列举了AI对教育行业的多重影响:一方面,部分传统岗位因技术替代面临转型压力;另一方面,AI技术降低了教学成本,提升了教育普惠性(如DeepSeek公司免费聊天机器人、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案例)。她强调,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已明确将教育数字化列为战略重点,高校需主动拥抱变革。她强调,在AI时代,教育要以“能力塑造”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培养个性化、创新性的“创造型人才”。
张然重点介绍了吉林大学在重构教育生态“数智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吉林大学从2020年起改造“三化教室”(智慧化、功能化、标准化),打造融合物理、数字、社交空间的“未来学习中心”,支持互动教学与资源共享;累计建成1.5PB数字教学资源,包括自建6000余门课程、21种数字教材以及401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通过AI算法实现课堂内容自动生成多模态数字资源;推行“日新计划”开放全校课程资源,打破学科边界,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任何课程”;“致远计划”引入哈佛、MIT等137门国际课程,推动数字化与国际化融合。针对AI时代人才需求,吉林大学构建了“分层培养、分类教学”模式,通过“1+N+X”人工智能课程体系(1门必修通识课、N门学科融合课、X门专业进阶课),强化学生数字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同时,依托“教育评价大模型”实现教学质量动态监测,通过课堂行为分析、学习成效跟踪等28项指标,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改进建议。此外,建设了教学数字孪生平台,融合多维教学数据,实现对学生、教师、课堂、专业和学院的全方位感知与画像。
我校师生针对我校教育现状和中小学教育愿景等向张然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学生问道:“AI时代如何保证教师自身的价值?”张然教授回答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时代既为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很多机遇。AI资源就是我们的工具,当我们熟练运用它,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学生接着问道:“当遇到课堂沉默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张然教授表示:“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是内敛且含蓄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缺点,正所谓“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我们的孩子在与侃侃而谈的国外孩子竞赛的时候并不落后。对此,要运用趣味性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会有班集体感,学会利用孩子们的性格特点让他们融入课堂。”张然教授将他“树立教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的形象,胸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理念刻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中。


报告结束后,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教授表示,张然教授的分享为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两校将深化在AI课程共建、师资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此次交流活动标志着西部高校和东北高校在AI教育领域的协同探索迈出新步伐,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注入新动能。